(資料圖)
在20多年前,8.8%預定利率的人身險保單進入最后狂歡。之后,隨著央行連續下調基準利率,中國壽險業第一次見識了利差損的“威力”。
可以說,壽險業作為經營長期業務的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即是利差損風險。那么,面對長期低利率趨勢,壽險業未來該如何應對利差損風險呢?
在全球范圍內,利差損問題曾導致不少大型壽險公司倒閉。目前,保險業應對利差損的關鍵是做好資產負債匹配,一方面是期限匹配,另一方面是收益成本匹配。這要求保險公司在資產和負債兩端做到更加精細化、專業化,并做好資產和負債聯動。
在資產端,需要加強與負債聯動,拉長資產久期,改善投資水平。保險投資與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緊密相關,過往10年中國保險業的投資收益達5.28%,能夠覆蓋保單成本,但挑戰巨大。以2022年為例,人身險公司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為3.85%,年化綜合收益率為1.83%,創近年新低,并低于5%這一長期險投資回報率的精算假設。這種現實差距給投資端繼續提升提出了要求,但也需要正視投資端的不小壓力,需要保險公司降低投資收益預期,并在負債端降低成本。
從負債端來看,降低成本可以做的工作不少。其中之一是,降低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或保證利率,即近期備受關注的預定利率3.5%降至3%的消息所指。一定程度上,這為的是從源頭防范利率下行風險,增強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能力,更好保障客戶利益。
從目前情況看,保險公司已在根據投資情況的變化調整部分理財險收益。據Wind數據,截至昨日,已有838款萬能險公布了5月份結算利率,平均年化結算利率為3.64%。其中,超六成產品結算利率不足4%。與去年年底相比,萬能險結算利率呈進一步下降態勢。
當然,在預定利率下調過程中,保險公司不能忽視客戶利益,還需要兼顧客戶體驗,通過保險服務的優化,更好地滿足客戶多元的個性化需求。
與此同時,還可以優化業務結構,即降低保證利率的傳統險業務比重,增加浮動利率的業務比重。這可以讓保險公司更加從容地發揮自身優勢,做得好的話,同樣可以實現客戶、保險公司的雙贏。從全球看,經歷過低利率環境的日本壽險業,應對低利率的舉措之一即是如此。
除業務本身外,降低業務費用率以及降本增效,也是保險公司降低負債成本的關鍵。這也是監管部門近年來一再引導的方向。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