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0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來源:知乎日報
【資料圖】
導言
「望子成龍」大概是傳統父母最真實的育兒期盼,無論家長本身優秀或是平庸,他們普遍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也很難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個「平庸」的人。
把這種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是否真的對孩子好呢?平心而論,你又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個平庸之輩?一起來看看不同父母的回答。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要看孩子的自我意愿
知乎答主 @真實故事糖選認為應該遵循孩子自己的內心選擇:
去年冬天,送兒子去學游泳。教練問我:「你有什么期待?」
我說開心就好,不用太大壓力,學不學得會都沒有關系。
起初的兩節課,教練的確如此,陪著兒子打水仗,玩水球,泳姿學的沒比狗爬好多少。我問兒子,你開心嗎?兒子言笑晏晏,說開心啊,很好玩。
第三節課,教練告訴我,這樣他教不下去了。剛從省隊里退下來的小伙子,這樣的教法讓他非常難受。他說:「姐,你就讓我安照自己的方法教一次,行么?」
看到教練那么帥,我鬼使神差的說,好。
兒子之前有過一點基礎,教練讓兒子用腳打水,他拿泡沫棍在后面假裝追打,然后又直接帶到深水區練習,然后把我轟出去了。
一個半小時后,我看到兒子以極其颯爽自由泳的姿態游了半個來回。看到我過來,他迫不及待而又興奮的對我喊:「看到了嗎,看到了嗎?我是不是很厲害?!」
那一刻,我沒有問他是否快樂。因為征服困難獲得前行的成就感,已經在他臉上寫滿了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感。這是不同于剛開始浮在表面言笑晏晏的快樂,是更深層次的精神感的興奮。
我先生畢業于 top 2,某東高考狀元。年近四十,從我 19 歲認識他到現在,每一天都在學習,行業深鉆。
每次我總覺得他做的很好了,他就對我說,他沒有達到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他希望能改善和改變所愛領域的現狀,他希望能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
然而,他對兒子真的沒有任何要求,他常常對兒子說,第一名一點也不好玩,老怕別人超過你。
可是,他會要求兒子做每一件事情都全力以赴,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足夠有效,足夠努力。
我女兒截然相反,偷懶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哥哥親親抱抱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快樂,上體操課單杠做的不好老師說那就去玩平衡木不用繼續練習時,她也是發自內心的快樂。
我先生常常和我說,不要按照兒子的進度來要求女兒,要降低對女兒的期待值才能平常心對待,他送女兒去 kiwi 幼兒園每天只唱歌跑跳,坦然接受女兒到現在 1 - 20 還數不清楚。
導致哥哥常常嫉妒,為什么妹妹可以這么輕松?
我問兒子,那你想要和妹妹換個生活方式嗎?他想了想,說:「不要,我還是喜歡這么努力的自己(?? . ??)」
不論我們是否接受孩子平庸,都要遵循孩子自己的內心選擇,你去助力他成功,需要他自己有這樣的內驅和成就感。你去接受她的平凡,也是她自己就安于這樣的狀態,喜歡這樣的舒服感。
所以,我們是否接受,對于孩子一點意義都沒有,幫助孩子找到內心的自我,并遵循自我前行,才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幸福吧。
可是,又有多少成年人找到自我了呢?
概率
知乎答主 @chenqin認為子女教育水平要趕上父母,還是得看「運氣」:
從教育程度的角度看,2001 年出生人口 1700 萬人,絕大多數人都能上初中,1300 萬到 1400 萬人能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近 800 萬人可以獲得高等教育,422 萬人能考上普通本科,近 50 萬人能考上 985/211 大學,其中考上 985 大學的大約有 16 萬人,到了 C9 高校,就只剩下 3 萬多人。
如果將這個組合畫成金字塔圖,大概是這么一個結構:
有 17.6% 的人口僅完成了義務教育。35.8% 的人口會停留在高中/中專/職校的教育水平。能獲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一半左右,但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獲得本科教育,其中 21.9% 是非 985、211 本科。
在普通本科之上,是 211、985 高校,甚至是 C9 高校,他們占每年出生人口的 3%,985 高校的本科教育,只有 1% 的人口能夠獲得。
如此低的比例,再加上各種公眾號文章也在不斷渲染「階級滑落」的可怕,讓許多高學歷的父母非常擔心:我的孩子會不會考得還沒有我好?兩個 985 的家長帶出來了一個大學都考不上的孩子該怎么辦?
因此,使用 2014 年 CHIPs 數據,我們做了這樣一個研究,觀察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之間的關系。
先看城鎮樣本的總體情況:
城鎮父母教育與子女考上大學的比例
右下角綠色方塊內的父母教育水平均高于大專的樣本,子女考上大學的比例高達 91%。
但還是有這樣的疑惑——考上大學不難,城鎮居民有一半都能考上大學,問題是考上了什么大學?
接下來,我們把右下角的綠色方塊放大,進一步分析子女的受教育情況。
我們將父母的高等教育類型均分為五類——985 大學、非 985 的 211 大學、其他全日制大學、成人本科或函授、大專,看子女考上 211 大學,或者考上了 985 學校的比例,結果如下:
城鎮父母高等教育類型和子女考上 211 大學的比例
然后我們可以欣慰地看到:當父母教育水平都處于當年前 3% 時,子女仍然處于前 3% 的概率只有……10%。
所以,從概率上說,子女和父母的教育水平之間的關系還是存在一個均值回歸,父母教育水平更高的,子女教育水平平均來說肯定也會比較高,但要趕上父母,還是得看前世積德。
最后,我們再把 1980 到 1994 年出生的那批城鎮人口拿出來,看他們考上 985 的情況,結果如下:
城鎮父母教育與子女考上 985 大學的比例
這里我們再次欣慰地看到:
當父母教育水平都處于當年前 1% 時,子女仍然處于前 1% 的概率只有……14.1%。
因此,結論很明確,從 211 和 985 的例子看,如果父母在考試上十分厲害,處于人群的前 3% 甚至是前 1%,那么在 80% 到 90% 的情況下,自家小孩都是會比自己更差。
學會接受這個現實吧(反正我已經接受了)。
平庸會離父母近一點
知乎答主 @公子V覺得雖然成為了不平庸的人,但卻離故鄉和父母都越來越遙遠:
中秋回了趟老家,和父母一起過的節。在家的時候給不放假的幾個辦公室發了六封工作郵件,父母家里網不好,還是插線的,附件上傳了好久沒成功,過節心浮氣躁,敲了幾下桌子,母親默默進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又悄悄出去了。
我和父親母親的關系很好,每月給他們打錢;他們當然不舍得花,于是每月給他們買東西,有時候我在商店買了什么吃的覺得好了,就上淘寶給他們也買一份;每周給他們打電話,如今三十多歲自己成家立業了,每次飛機起飛前還要在微信群里說:爸,媽,飛機要起飛了,今天去上海,明天回來。
我做了一個孩子所能做的一切。哦,只有一點小小的瑕疵,我常年不在他們身邊。
是的,我是故意這么說的,為了使自己好受一些。這絕不是一個小瑕疵,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常年,不在他們身邊。
從小到大我就是父母的驕傲,在一個衰落的,貧窮的,頹廢的三線城市,做著小縣城的那種好學生,被旁人羨艷,我聽到人們在背后議論,老 x 自己受窮一輩子,要靠兒子長臉了。
我也確實給他們長臉了,考上一所還不錯的大學,在這個國家的心臟安家落戶,有了體面的工作,領著他們出國去玩兒。
對于北京,我真的沒有什么存在感,然而我知道,對于家鄉父老,對父親母親來說,我已經與平庸絕緣。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在一座大城市,以一種不同于家鄉人的方式奮斗和生活,就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記得一直到十八歲以前,我有事情還是會和父母親說,我說高三太苦了,說上完夜自習會餓,而他們總能給出排解的辦法,一句鼓勵,或是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面。
一直到有一天,我讀大一的時候,打電話給母親,說我太痛苦了,遇到一個問題,實在不知道如何應對,但是這樣的問題,卻不再是我的母親所能回答的,我得把很多事向她仔細解釋很多遍,她才能明白我到底在說什么,更不用說提出什么建設性的意見了。
然而她一直惦記著這件事,事實上,兩年以后,在我早已忘記的時候,她還在一個早上小心翼翼旁敲側擊地問我,到底過了那個坎兒沒有。
自己的孩子在經受某種困難,然而她一點兒忙也幫不上,這讓她比我還要痛苦。
在意識到這一點后,我慢慢不再向父母傾訴我遇到的困難,因為那種無力和焦慮感會讓他們徹夜難眠。
我開始跟他們說一切都好,沒什么事情發生,與此同時,獨自做了生活中幾乎所有的決定。現在看來,也并不都是糟糕的決定。
我的父母只是不熟悉大城市的邏輯,他們并不愚鈍,他們當然也慢慢知道了孩子并沒有向他們吐露全部的實情,他們意識到自己被時代甩下了,不,這不重要,要緊的是,他們被自己的孩子甩下了。
他們想要提供幫助,想要傾心交談,然而他們發現孩子在問候他們生活的所有方面,而他們卻不能理解自己孩子遇到的事情。
他們收到微信說孩子要去上海,他們想說點什么,想問問去上海做什么,可他們不知道從何問起,而我也不知道該從何解釋起。
上午的時候隔壁家父子倆剛剛吵了一架,老子嫌兒子沒出息,過節不去領導家走動,盡想著睡懶覺。隔壁家小孩就挺平庸的吧,一晃就度過小學中學大專,然后專升本,然后在老家的事業單位上班,然后靠著編制這個亮點找一個合適的姑娘。
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當初念書不好,也在縣園林局或是政務大廳謀一份這樣的差,現在就天天在家里住著,和父母待在一起。
我也不用發微信說我要去上海,我會和我媽說我下午去一趟東區,我媽也不會沉默,她會說那你順便把這點羊骨頭給你姥姥送去;我會和父親吵架,吵完以后悶頭吃飯,誰也不理誰,我的父親會以他的生活經驗訓斥我哪里做的不對,我會反駁他,之后悄悄按他說的做。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我火速回家又火速離去,短暫的片刻坐在家里如尊貴的賓客一般,我盡心竭力對他們的好最后顯得是在把他們當成小孩一樣哄著,他們盡心竭力對我的好無處安放。
到今天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在某種意義上,我的父母也已經失去我了。于他們而言,我是不平庸的,然而也是遙遠的,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是。我知道這么說有點矯情。
回到北京家里,寫這篇答案的同時,看了第三遍《山河故人》。
這個故事很迷人,它講了很多事情。今天它的主題是:一個孩子離開山西去到上海和澳大利亞,他走得太遠,生活得太不平凡,以至于故鄉和母親都失去了他。
中秋節就這么過去了。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 “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中國教育人絕對不能錯過!108公里的戈壁徒步挑戰賽即將開始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