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開門紅,GDP增長4.5%,中小企業發展指數89.3%,升幅達到2020年四季度以來的最高。盡管4月、5月份中小企業指數稍有下降,但從整體上講,當前經濟運行好轉還是恢復性的。
不過,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李子彬注意到,當前仍然存在著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信心不足的問題。其中,1—4月份民間投資增長為0.4%,說明民營企業信心仍然有待提升。
(資料圖)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2022年底,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較2021年底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經營收入超過80萬億元。
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服務中小企業事關經濟發展全局。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峰介紹,近年來,科創金融信貸規模持續擴張。截至一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2%,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3.4個百分點。
“我們非常看好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性,不僅在額度和費率上有一些優惠,本身審批也更傾向于專精特新企業。”7月2日召開的第十屆中國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會上,一位銀行業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呈現出新特點。比如,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專精特新企業8萬多家,小巨人企業近9000家;穩鏈強鏈作用突出,中小企業廣泛分布于各行業各領域,超四成小巨人企業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超六成深耕工業基礎領域,在支撐經濟穩步增長,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小企業信息科技加速
“政治局4月28日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提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破除影響各種所有制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法律法規障礙和隱形的壁壘。廣大企業必須努力研發先進的自主核心技術,要逐步擴大細分市場的占有率,要加快數字化改造的步伐,加快傳統產業領域里的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我國產業的現代化步伐。”李子彬在發言中表示。
據了解,本屆的展覽會特邀了百余家專精特新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參加會展,設置項目與資本對接區域,入圍的28個項目意向融資金額22.46億元,涉及醫療、大健康、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經濟等等,為促進央企的鏈長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積極推動央企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的有效銜接協調運轉。
“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穩鏈、補鏈、強鏈成為關鍵,從國際競爭激烈的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看,我國重要產業鏈供應鏈保持了基本穩定,1—5月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其中通用設備制造、運輸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電器機件器材制造業分別增長4.5%、8.9%、14.2%、15.7%,同期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2.8%和13%,高技術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了7.5%,表明國內和國際的資本仍然看好中國高技術產業,也是競爭最激烈的產業,同時表明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基礎還是鞏固的。”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寧吉喆表示。
目前,我國已培育形成專精特新企業7萬多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千家,累計已有1300多家專精特新企業在A股上市。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的排頭兵,也是中小企業的風向標。寧吉喆建議,應促進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中小企業加大IND投入,走科技興企、科技強企之路。促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和科研機構融通發展,打造協同創新的產業鏈條,完善金融支持體系,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優化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夯實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一個亮點是,當天制造業央企鏈長數字化轉型與專精特新融通閉門研修會中,來自中國中車集團、中國能建裝備集團、國機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中車集團、中國同輻集團、中國保利集團等8家制造業央企單位分享了數字化轉型重點領域和關鍵步驟,為中小企業打造了成功樣板。
組合拳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
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無論是傳統產業改造還是新興產業發展,都需要金融信貸助力,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卻始終存在。
據了解,本屆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會聚焦中小企業發展的痛點與難點,搭建了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中小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產融結合平臺,引導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專精特新”領域,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蓄力賦能,推動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不斷改善。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本次投融會正是聚焦中小企業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建立了政府、協會、金融機構、企業四方的合作模式,發揮了重要的平臺作用,推動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不斷改善,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效不斷提升。”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會主任孔磊介紹。
過去幾年,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采取措施,引導各大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發展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帶動中小銀行加強普惠金融服務。今年5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6.1萬億元,同比增長25.5%,比各項貸款增速高出14.7個百分點。
“穩住投資也必須穩住中小企業的投資,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政策措施,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擴大投資創造有利條件和氛圍。同時,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應當增強信心、提振精神,面向市場投資于消費場景創新,投資于傳統產業改造,投資于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國家新基建和傳統基建項目投資,促進投資發揮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寧吉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