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南方網訊(記者/楊智明)7月28日,2023海絲(南沙)論壇·海洋牧場發展論壇在南沙舉辦。論壇以“灣區藍芯 深拓全球”為主題,共同探討廣東海洋牧場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助推我國現代化海洋牧場實現高質量發展。此次論壇匯聚各方智慧,來自海洋領域高校、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海工裝備、水產養殖、水產深加工等海洋產業的企業家,以及保險、債券等金融領域代表建言獻策。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支持,廣東海絲研究院主辦。本次論壇也是廣東海絲研究院在南沙舉辦的第五屆海絲論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表示,當前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依托現代化海洋牧場開發海洋資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重要方向。張永軍注意到,本次論壇落地的廣州南沙,發展海洋經濟優勢明顯,且已經具備了產業發展基礎。位于南沙區的龍穴造船裝備基地集結了廣船國際、中船華南船舶、文船重工等船舶及裝備制造廠,是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論壇上,由廣州南沙漁業產業園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深圳試驗基地和廣州金海水產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的“海洋牧場岸基種苗繁育與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正式揭牌。該基地選址南沙龍穴島雞抱沙西四圍,占地500畝,預估總投資4000萬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廣鹽性魚類良種保供繁育中心。
2023海絲(南沙)論壇·海洋牧場發展論壇。活動方供圖
海域面積全國第二、海岸線全國第一、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的廣東省,正以海洋漁業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為著力點,培育集種業、養殖、裝備、精深加工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深遠海養殖、配套產業均具有較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配套產業發展滯后于深遠海養殖發展需求。”中國海洋大學向海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大海詳細介紹了目前深遠海養殖裝備創新、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先進案例,建議廣東在海域使用確權、養殖裝備管理、政策性保險、投融資服務等方面探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打開海洋經濟新空間。
中國科學院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主任楊紅生圍繞智慧漁業的發展路徑提出,現代化建設的特點是數字賦能,海洋牧場現代化建設的抓手是場景驅動、種業牽引,以種業為切入點形成“保、育、測、繁、推”的一體化發展,打造從良種化到規模化的種業體系,創建從標準化到精準化的技術體系,研發從輕簡化到無人化的裝備體系,形成從流程化到智能化的管理體系,構建四場聯動、陸海統籌、牧養互動和集群融合的發展模式。
廣東海洋協會會長、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向輝明提出,廣東要在陸海統籌規劃、配套政策、涉海人才培養等方面“先行一步”,才能把握當前涉海產業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