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王可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曉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月底,22歲的小郎就要去美國波士頓學習,她對即將開始的研究生生活充滿期待。不久前,她在瀏覽新聞時看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1978年確立的“平權法案”的消息,這引起了她的關注。“我認為這個法案本身就不公平”,其中提到的傾斜和優惠,“在我看來是另一種形式的歧視”。
小郎認為,美國高校招生的“平權”應主要體現在錄取機會相同上,錄取機會應取決于學生的能力和成績?!捌降葢撌侵钙降鹊母偁幁h境,讓每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她說。
來自四川的劉香雨即將在9月去意大利攻讀國際關系碩士學位,她長期關注海外留學相關的新聞與動向。她認為,美國的“平權法案”在制定時就按膚色對人群進行了劃分,“而這已經是歧視或者不公平了”。
她說:“如果兩個水平相似的學生申請同一所高校,他們的家庭都處于社會中下層,那么根據‘平權法案’,白人被錄取的可能性會大大低于黑人,黑人因為種族原因在競爭中勝出,這對白人學生是不公平的。當然反過來也一樣。”
來自遼寧的李秦陽正在北京一所高校讀大三,她認為“平權法案”在美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為它能幫助少數族裔學生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但她也注意到,根據美國媒體的調查,從法案中獲益的學生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這一法案對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似乎沒有多大作用。“說它公平和不公平都有道理,但我更傾向于認為它不公平?!彼f。
這幾位學生的看法與她們的成長環境、申請留學時的考量因素有關。她們表示,由于在生活中幾乎沒有遇到過種族問題,她們很難設身處地地感受那些受到“平權法案”影響的群體遇到的困境。
談到申請留學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時,小郎表示,她更注重質量和安全,避免申請暴力事件頻發地區的學校。
劉香雨更在意課程設置、地理位置和專業排名,認為學科優勢突出的學校更有利于她“提升自我”。
正在考慮申請海外研究生項目的李秦陽更關注學校專業的水平及所在城市的包容度。她說,留學的過程能讓自己有足夠的空間和資源提高自我,而包容度更高的城市可以讓她在留學期間生活更便利,更容易結交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