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鴨”爭議,也是一封人工智能“討論邀請函” | 新京報快評
圍繞妙鴨相機的爭議,推動企業、公眾共同討論,確定未來“AIGC”的合理邊界。對于此類新鮮事物,不妨多一些耐心。
▲圖/妙鴨相機小程序界面截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文?| 馬爾文
據新京報報道,近期,一款名為“妙鴨相機”的新上線應用獲得廣泛關注,但其本質上并非“相機”,而是一款由用戶上傳照片后依據AI能力再度“生成”同一人照片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類應用。這款應用上線后,就引發大量討論。
一個新的技術與內容的生產互動形式,率先在娛樂社交領域進行試水破圈,已是被數次證明的規律。例如,在手機逐步相機化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次技術的升級,都催生過各種類型的相機、美顏、社交類的爆款應用,多數曇花一現后迅速消失于公眾視線中。
這類爆款應用成功的共同原因,都是將新技術以更簡便的方式讓用戶參與,并應用于娛樂、社交之中,最終創造了一個“人人嘗鮮、分享”的傳播鏈條。而它們迅速消失的原因,多半也是如此:它們往往率先擷取技術中的某個側面用于功能升級,從而獲得了“新鮮”的優勢,但當技術開始成熟并大規模應用之后,這類嘗鮮的娛樂性產品,又會在綜合體驗中敗下陣來。
盡管這些創新性的小產品屢遭爭議,且存活率不高,但從技術普及的角度看,它們也是創新擴散的關鍵一環。
例如,在AIGC之前,一些開發出影視劇一鍵換臉功能的視頻軟件也曾引發了眾人對“AI換臉”這個新技術的好奇。隨后,公眾開始注意到原本在角落中默默生長的“換臉”技術,在公開的討論之中,其技術適用性、隱私保護等問題,也逐漸清晰起來。
今時今日,全球對于“換臉技術”均設置了明確的應用范圍。各內容平臺也升級了技術用于檢測可能存在侵害隱私名譽的“換臉視頻”,以更好地幫助這一新技術進入其應當發揮作用的產業領域。
從商業和技術上,探索潛在應用場景、追蹤用戶的潛在需求;在公共領域,試探公共倫理、道德法律的邊界,并教育公眾對未來可能被大規模應用的新技術做好準備,是這類產品在技術普及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例如,妙鴨相機在一夜火爆之后,關于其付費模式、技術成熟度的質疑,其實也在幫助行業更好理解公眾的需求與焦慮,激發企業、公眾共同討論確定未來AIGC的合理邊界。
妙鴨相機在最初的用戶協議中,曾嘗試規定該APP可以永久免費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中使用用戶的內容。這則引發爭議的條款,表面上是“隱私和數據確權”的問題,實際上則是未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創作方式,對人類智力生產創造活動及其相關聯的知識產權規則的挑戰。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自然希望能夠“用技術交換內容”,以進一步升級技術、拓展商業應用場景,但從用戶保護的視角看,內容版權以及人像等隱私信息,則是不可讓渡分享的權利。
在國際領域,我國在人工智能相關的立法與監管中已經走在前列。就在妙鴨相機火爆前,7月13日,網信辦聯合7部門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而妙鴨相機在真實場景下的應用及其爭議,恰巧成為了與監管規則的一次磨合交流。
中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應用能夠后來居上,正是源自中國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給了不同的創新產品以試驗、討論的空間。這加速了創新擴散和技術普及的進程。
因此,應當將這類有一定瑕疵的試驗產品視為技術普及中的“公測與討論”階段,既要給予一定的耐心與包容,也要在對其可能的破壞性進行充分討論后盡快達成共識。例如,對于用戶提供素材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應當如何確定其數據版權的邊界?這些,都不妨可以視為是科技普及提前向公眾發出的討論邀請。
撰稿 / 馬爾文(媒體人)
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