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留學生接“反詐中心”電話,竟被騙走幾十萬!
8月18日凌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發文提醒,稱最近收到多起以國家反詐中心名義實施詐騙的報告。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將來電號碼偽裝成國家反詐中心電話96110,通知當事人因身份信息被盜用而卷入洗錢等重大刑事案件,并使用偽造公文、印章等騙取當事人信任,繼而以確保資金安全名義誘騙當事人轉賬。
(資料圖)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表示,此前已多次發布安全提醒,警示在法中國公民防范電信網絡詐騙,但在法同胞特別是留學生被騙事件仍時有發生。
8月18日凌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發布提醒。
騙術層出不窮
不法分子偽裝“反詐中心”詐騙留學生
通過搜索“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發現,不少留學生表示經常在境外接到詐騙電話,其中也有不法分子冒充反詐中心,用虛擬號碼“+86(10)96110”或者自稱反詐中心進行詐騙。
留學生小東(化名)發貼稱,在英國留學期間接到自稱長沙市反詐中心的電話,最終被騙23.9萬元。據小東介紹,自稱是“長沙市反詐中心工作人員”的不法分子打來電話,告訴小東有人用他的身份證注冊微信號賣口罩不發貨,需要簽寫“公文”自證清白。接著對方又稱小東名下還有其他的犯罪記錄,是某金融詐騙案的嫌疑人,并把電話轉到了上海市公安局。
在對方的騙術下,小東按照對方指示把手機設置了呼叫轉移,攔截所有來電同時也退出微信,通過QQ與對方聯系。對方要求小東下載云鷺會議app,通過屏幕共享宣讀了假檢察院網站上的法院判決書。對方眼見時機成熟,便要求小東轉賬,讓小東參加法院開庭。小東心想自己還沒有讀完書,同時也買不到回去的機票,便慌了。對方話鋒一轉,誘導小東繳納保證金并償還受害者損失,小東陸續找家人和朋友借款,向不法分子轉賬23.9萬元,直到對方稱還可以貸款賠償損失,小東才意識到被騙。
留學生在社交平臺講述受騙經歷。
不少留學生受害者稱,不法分子在打來電話后,會自稱是反詐中心工作人員,還會特意讓受害者核對電話號碼是否反詐中心或公檢法號碼,留學生沒有意識到虛擬號碼的詐騙方法,容易對不法分子深信不疑。此外,不法分子還會準確說出受害人的部分個人信息,甚至還會進行幾分鐘的反詐教育再開始實施詐騙。
中國駐法國使領館提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是要謹記三字訣:別匯錢!!!使領館和國內公檢法機關不會以電話方式通知涉及信用卡詐騙、跨境洗錢或其他刑事案件,不會通過微信、QQ等聊天軟件聯系并發送“警官證”“逮捕令”“保密函”等文件,更不會要求匯款至“安全賬戶”或繳納“保證金”。
中國駐法國使領館還表示,如無法辨別來電是否為詐騙電話,請第一時間與使領館或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熱線(+86-10-12308)聯系。如不幸上當受騙,請及時向法國警方和國內公安機關報案,并向國內報案地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請求幫助(可撥打110或96110轉反詐騙中心)。
國內也有多名受害人
不法分子利用“身份核實”功能進行詐騙
在國內,以“國家反詐中心”的名義實施詐騙的案例在2022年就已出現,并且國內已有多名受害者被騙,被騙金額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在信用中國的網站公布了一起利用國家反詐中心App“身份驗證”來進行詐騙的案例。
5月16日,劉女士來到重慶市渝北區公安分局回興派出所報案,稱接到一個自稱是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說銀行年利率下調,可以幫助降低銀行貸款利率。
劉女士先是保持著高度警惕,先后兩次掛斷了對方電話,可在對方第三次打來電話后,卻被“不相信的話,可以通過國家反詐中心App進行身份驗證”這句話給蒙騙。劉女士認為,如果能通過國家反詐中心App驗證身份,說明對方不是騙子。于是劉女士下載了App,并按照步驟進行了注冊登記。
在點擊“身份核實”功能按鈕后,她收到了國家反詐中心App的短信:“唐**向您發起身份核實請求,請使用本機號碼操作……”。劉女士表示,她在進行“身份核實”時,收到了身份核實請求的信息,從而誤以為是自己在對對方的身份進行核實。
劉女士收到的短信。
到了這一步,劉女士也對對方放下了戒備。在對方的引導下,她添加了QQ,收到了一串“銀聯征信中心”的網址鏈接。劉女士先后三次向專用回款賬戶共計轉賬近4萬元,直到對方仍提示繼續轉賬時,劉女士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隨即來到警局報警。
隨后,民警通過手機實踐操作,確認了劉女士被騙的真正原因:劉女士在使用自己手機通過“身份核實”功能對對方的身份進行核實時,騙子也在手機上通過劉女士的手機號碼同步核實劉女士的身份,從而導致了劉女士收到了別人核實自己的短信,誤以為自己在核實對方身份。
根據“溫州防詐騙”微信公眾號2022年11月4日發表的文章中,就出現不法分子用“國家反詐中心”App短信驗證碼進行詐騙。不法分子利用國家反詐中心的驗證碼“包裝”成是當前驗資(實際是轉賬金額)業務的官方驗證碼。受害人周先生最終被騙40萬元,其中還有11萬元是網上的貸款。
為此,警方提醒:“國家反詐中心”APP的“身份核實”功能,可通過向對方的手機號碼發送短信的形式進行身份驗證。這個功能是一個人人都可使用的功能,也因此有騙子利用此功能獲取對方信任。
遇到“對方稱是與國家反詐中心聯合參與,并發來驗證短信”此類情況時,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要被對方“忽悠”。如遇被騙,第一時間撥打報警電話。
來源:南方都市報
編輯:蘇素
統籌:劉潔
終審: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