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灣區標準”公布儀式在深圳舉行。會上,粵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項“灣區標準”。
活動現場,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三方共同簽署了《關于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www.gdsrc.org.cn)以及“灣區標準”標識(logo)同步上線。
(相關資料圖)
“灣區標準”logo。
110項“灣區標準”發布后將給大灣區居民帶來哪些便利?除了吃喝玩樂,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我們一起來看。
什么是“灣區標準”?
說到“灣區標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標準”。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加強標準化工作,實施標準化戰略,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是科技創新要素最為集聚的地區,但其所獨有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也讓三地要素流動有一定阻力。按照《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指南(試行)》確立的“市場驅動、政府引導、國際接軌、互利共贏”原則,加快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促進灣區要素有序流動,廣東省市場監管局聯合港澳相關部門,研制形成“灣區標準”并應時推出。
本次公布的“灣區標準”以粵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為切入點,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共110項標準。
為什么首批發布的110項“灣區標準”這么受關注?首先,緊貼灣區發展所需,每一項標準都源于灣區共同發展需求,由粵港澳三地技術實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團體、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研制,具有科學性和適用性。
其次,匯聚粵港澳各方智慧,港澳各方積極參與“灣區標準”編制,“灣區標準”清單中58項標準是由港澳相關單位牽頭或共同牽頭編制,相關牽頭單位包括香港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香港理工大學、香港飲食業職工總會、澳門市政署、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凝聚了港澳多方智慧力量。
其三,彰顯一流標準水平,“灣區標準”是高質量標準的典范,納入“灣區標準”的技術管理程序嚴謹。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邀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技術審評中心等4家國家級標準化研究機構,聯同粵港澳三地權威專家,經過嚴格的技術審查形成標準初稿,由廣東省市場監管局通報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共同確定。
“灣區標準必將有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為提升大灣區民眾高品質生活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作出先行示范。”省市場監管有關負責人表示。
“灣區標準”能做什么?
標準公布之后,要在具體場景中才能發揮其真正作用,三地居民才能切切實實感受到便利。
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定康表示,“比如說以前在供港澳食品領域方面,三地的檢測標準不一致,表達方式亦有不同。供港澳的視頻還要專門設置一套標準,而且是只能由內地單向向港澳輸送。現在有了統一的‘灣區標準’后,從單向變雙向,流通更便利了。”
除了“灣區標準”外,活動還簽署了《關于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
本次簽署的《關于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主要圍繞推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指南(試行)》實施,提升大灣區標準化支撐能力,打造標準品牌,擴大灣區標準的影響力等,以推動制定、實施和推廣三地通行的“灣區標準”為載體,促進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灣區標準”更好實施,方便社會各界關注“灣區標準”、應用“灣區標準”,廣東還開發了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并設計了“灣區標準”標識(logo)。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集粵港澳三地標準和技術法規數據檢索、灣區標準業務、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專家智庫建設等功能于一體,為暢通標準化交流合作渠道、實現資源共享和要素聯通搭建了橋梁。
“灣區標準”標識(logo)前期通過向社會公開征集,最終選定利用三條對等弧形組成的立體圓環圖案,以此體現粵港澳三地攜手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灣區標準”為載體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愿景。
省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協同港、澳有關部門,積極發動社會各方,加快研制更多高水平的“灣區標準”,以標準的“軟聯通”促進粵港澳三地的互聯互通,切實以先進標準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助推大灣區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記者】賓紅霞
【通訊員】粵市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