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輿情 > 正文
      取樣返回后中國如何探測火星?專家:建設火星科研站
      來源: 2023-04-25 20:11:48


      (資料圖片)

      中新網合肥4月25日電 (記者 馬帥莎)實現火星取樣返回后,后續中國如何探測火星?在24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對此表示,可以建設火星科研站。

      劉繼忠在會上介紹了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規劃。其中嫦娥六號任務將于2024年前后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計劃于2026年前后實施的嫦娥七號任務將對月球南極資源和環境進行詳查,開展著陸、巡視和飛躍探測;嫦娥八號任務計劃于2028年前后實施,與嫦娥七號、鵲橋二號共同構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劉繼忠提到,中國計劃建造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系統,它具備通信、導航、定位、授時、在軌計算、存儲、科學探測等能力,為地月空間、火星以遠深空航天器提供通信。

      在深空探測方面,劉繼忠表示,未來中國還將實施首次小行星防御,對50米級小行星進行超高速撞擊。此外,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現火星取樣返回,突破火星表面取樣封裝、起飛上升、軌道交會、樣品轉移、行星保護等關鍵技術,通過對火星樣品研究,探尋火星生命痕跡,揭示類地行星宜居性演化歷史。

      劉繼忠結合國際月球科研站,提出“火星科研站”的概念,它包含火星往返運輸系統、火面長期工作支持系統、火面運輸與操作系統以及相關科研設施。作為火星探測基礎平臺,火星科研站支撐從單次探測任務,向高效、低成本的長時段、規模化科學探測和開發利用轉變。劉繼忠在會上呼吁科研人員開展相關研究和探討工作,深化火星的科學認知。

      劉繼忠還說,中國將在2030年前后,實施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將具備實現木星系環繞和天王星到達能力。(完)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