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宇
一線辦案十年,檢察官汪珮琳可謂戰功赫赫:主辦重、特大非法集資案,涉及總金額高達1600余億元;創新涉眾型金融犯罪案件的電子數據審查和挽損機制,累計審查電子數據達500余TB,追贓上億元;深挖巨額非法集資“案中案”,辦理北京市近十年來首例洗錢案……“護航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守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是我作為一名經濟犯罪檢察專業檢察官的初心。”汪珮琳說。
汪珮琳今年36歲,現任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在辦理的眾多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中,汪珮琳面對被詐騙的老年人時“心情格外復雜”。
“很多詐騙案件中的被害老年人文化程度并不低,他們對新鮮事物有一定的接受度,但又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獲取信息的渠道;還有一些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邊,晚年生活很孤單,容易對詐騙分子產生信任,導致反復被騙,甚至有的老年人直至案發還對詐騙分子抱有幻想。”汪珮琳說,她的工作就是依法嚴厲打擊,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追蹤資金去向,為老年人追贓挽損;延伸檢察職能,堵住社會治理漏洞。
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高某某伙同張某某、王某某等人利用他人身份成立了三家拍賣公司,公司注冊地均在北京郊區,而實際經營地卻選擇在商業核心區人流密集的同一棟商務樓。三家拍賣公司先后取得了從事拍賣業務的行政許可,但實際背地里卻精準針對老年人開展收藏品詐騙。
汪珮琳說,詐騙團伙以免費鑒定、高價拍賣的幌子誘騙老年人到公司后,“鑒定師”為老年人的藏品拍照、鑒定。無一例外的,每一件藏品都被鑒定為“珍品”,價值連城,哪怕是一張糧票、油票都被“估值”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在收藏品被高估、虛估出天價之后,詐騙團伙便開始誘惑老年人簽訂委托拍賣合同,通過收取保證金、場次升級費、海關關稅、武裝押運費、“速通卡”辦理費等各式各樣的費用,騙取老年人錢財,前后共有300余名老年人被騙。
“老年人最關心自己的養老錢能不能要回來,然而,該團伙為了隱匿犯罪所得,資金流轉隱秘,多以現金或以POS機刷卡等方式收取錢款,且當天全部取現,資金追蹤難度大。”汪珮琳說,她和辦案團隊經過證據補強和梳理,最終將涉案金額從公安機關移送的200余萬元補充至1400余萬元,同時還發現了團伙中“黑吃黑”的犯罪線索。此外,辦案團隊積極引導偵查機關通過人臉比對、被害人辨認、同案犯指認等方式確認在逃犯罪團伙成員身份,追捕追訴多名團伙成員到案,最終該案20余名被告人全部認罪認罰,并在辯護人、家屬的配合下積極退贓退賠,截至目前已追贓挽損158萬余元。
自2021年5月以來,檢察機關已先后對涉案詐騙團伙成員20余人以詐騙罪提起公訴。截至目前,20余名被告人先后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至十五年不等,并處剝奪政治權利及罰金。
“我們發現,此類案件中拍賣公司大多具有行政許可,成為被害人視他們為正規公司的依據。”汪珮琳說,檢察履職不止于案件辦結,東城區檢察院以公函的形式,向北京市商務局依法移送了本案涉罪的線索,建議該局以年度核查為契機,依法終止涉案公司的拍賣行政許可,防止涉罪市場主體再以“合法”形式在政府公示平臺上留存。同時也向市場監督管理局移送了吊銷相關拍賣公司營業執照的執法監督線索,涉案公司已全部被吊銷營業執照。
汪珮琳的辦公室掛著一面寫有“檢察官心明眼亮 為群眾把守底線”的錦旗,“這既是人民群眾對我們檢察機關工作的認可,也是我們的檢察履職的目標。”汪珮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