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更換國產電池、冰川3D掃描、無人機采集空氣、微型CT分析化石、計算機三維成像、光學顯微鏡觀察形態……在2023珠峰科考中,5支科考分隊利用先進設備和最新技術在珠峰地區開展科學考察研究,助力各科考領域實現新突破。
“今年,我們成功維護了海拔5200米至海拔8830米的8個梯度氣象站。”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趙華標介紹,今年重點考慮了極端環境下電池續航問題,在海拔6500米以下氣象站新增了降水量觀測,以獲取更全面的梯度氣象觀測資料。“為此,我們聯系對比了多家國內電池供應商,最終訂購了這套耐低溫低壓、超長續航國產電池。”
科考登頂隊員在珠峰海拔約8830米處維護升級自動氣象站(5月23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拉巴 攝據介紹,極高海拔地區的氣象觀測資料在全球范圍內都十分匱乏,科研人員在珠峰上架設的8個自動氣象觀測站可以獲取更全面、詳實的觀測資料,長期積累可實現從氣象到氣候的基礎研究。
除了對珠峰“大氣圈”進行長期觀測外,科考人員還使用無人機、3D激光掃描等先進設備對珠峰冰凍圈開展全面“體檢”。
由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帶領的冰川與污染物科考分隊,完成了珠峰地區污染物監測、冰川和冰湖變化監測、河流湖泊溫室氣體通量監測、高海拔地區雪冰樣品采集等工作。
“這些設備對冰川觀測的分辨率會提高到厘米級、毫米級。在實驗室階段,對冰芯的水分子、氣泡、粉塵等指標的分析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升級。”康世昌介紹,科研人員將依據這些測量數據,繪制出珠峰冰川三維數字高程圖,通過對比掌握冰川變化規律和趨勢。
在珠峰海拔約5300米處,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考隊員薛雨昂在對冰川進行實時差分GPS定位(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蘇濤帶領4人組成的古生物科考分隊,已在珠峰地區連續開展了10多天的野外科學考察。他們會根據科學推測尋找化石層位,借助無人機掃描可能區域,在曠野中開展“尋寶”工作。
“我們在定日縣崗嘎鎮附近發現了一套沉積地層,找到了一些保存較好的古生物化石。”蘇濤說,“接下來,我們將這些化石搬運到實驗室,借助微型CT、熒光顯微鏡等新裝備和新方法,再通過計算機成像建模,開展更細致的研究工作。”
“隨著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科研領域的很多先進設備和新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升級,一些設備與技術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汪宜龍帶領的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循環科考分隊,利用高精度的儀器和無人機在珠峰地區開展大氣溫室氣體的連續觀測。
在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汪宜龍放飛無人機采集空氣樣本(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攝汪宜龍介紹,將大氣垂直觀測數據整合到大氣反應模型里,可以精準估算青藏高原碳源匯現狀,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記者陳尚才、田金文、曹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