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輿情 > 正文
      穩增長政策接續發力預期升溫
      來源: 2023-05-31 10:06:24

      近期,部分經濟指標出現波動,反映出經濟恢復的基礎仍不牢固,需要繼續夯實。市場對于穩增長政策接續發力的預期隨之升溫,圍繞財政貨幣增量政策的討論陸續出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業內專家表示,為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發力。一系列著眼于強信心、穩增長、擴內需的政策舉措有望出臺。

      強信心穩增長擴內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市場需求逐步恢復,長期發展具有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條件。同時,國內經濟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需要穩增長政策進一步支持。

      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從國際看,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主要央行政策緊縮效應顯現,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從國內看,居民收入預期還在恢復,消費復蘇動能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政府投資撬動社會投資仍存制約。

      近期,部分經濟運行數據出現了一些波動。廣發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劉郁說,4月部分經濟數據,以及5月以來水泥價格和高爐開工率等部分高頻指標走勢轉弱,進入6月,隨著比較基數抬升,部分經濟指標環比放緩對同比的影響或進一步顯現。

      專家建議,根據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需及時出臺舉措,提振信心,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向好。花旗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余向榮建議,及時主動作為,采取一攬子措施穩增長。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表示,新的政策“組合拳”有望推出,重點圍繞強信心、穩增長、擴內需展開。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表示,不排除逆周期政策會預調微調。

      加快地方債發行使用

      增量財政政策成為近期市場討論的熱點之一。綜合業內專家觀點,加快地方債發行使用、發行特別國債、追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等均是可選項。

      地方債發行使用節奏受到多方關注。劉郁說,考慮到地方債提前批額度尚未用完,全年額度近期才下達到各省,因而地方債追加額度的可能性不高。若出臺涉及地方債的政策,可能主要是推動加快地方新增專項債的發行使用。

      談及特別國債,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認為,可考慮發行特別國債,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補貼。華福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李清荷介紹,我國特別國債具有用途特定、規模大、期限長、政策靈活等特征,屬于“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其發行能對穩定國家經濟與金融市場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張明認為,應繼續保留并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該工具對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促進作用較明顯。

      今年以來,陸續有部分城投債券獲提前兌付。劉郁認為,如果部分地區土地市場恢復緩慢,為平衡地方財政收支壓力,不排除在地方債限額之內發行再融資債,推動地方隱性債務化解。

      降準降息仍有可能

      今年以來,流動性持續保持合理充裕,銀行信貸投放明顯加力,貨幣信貸政策效能充分發揮。業內專家預計,后續降準降息仍有可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將繼續發揮效能。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表示,今年經濟增長更需要財政的支持,而擴大財政赤字、化解地方債務壓力都需要低成本發債融資支撐,這需要貨幣條件維持偏寬松態勢。

      “當前通脹壓力較低,貨幣政策發力仍有空間。”張明認為,可考慮定向降準及進一步降息。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預計,六七月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將保持小幅超額續做,持續緩解金融機構中長期資金壓力。若下半年經濟穩步回升向好,資金需求量增多,人民銀行或再降準0.25個百分點以補充流動性。

      關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連平建議,部分工具可根據需要延續使用。同時,需加大對消費的支持力度,可探索設立消費再貸款,緩解銀行成本壓力。此外,可有針對性地加大對吸納就業較多行業企業的信貸支持,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信貸支持計劃等。

      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認為,PSL(抵押補充貸款)這一結構性金融工具獲得再度運用的可能性在上升。“參考歷史經驗,PSL在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扭轉地產周期、改善政府財政約束等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是一項一舉多得的好工具。”他說。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