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輿情 > 正文
      程國珍心里的“五個心”_最新資訊
      來源: 2023-06-07 15:39:54

      服務社的名字是“心啟航”,包含了“五個心”:真心、愛心、耐心、開心和信心


      (資料圖)

      程國珍是上海金山區心啟航惠民服務社的社長,帶著上千名服務人員和志愿者,鼓勵幫助殘疾人和困難群體。

      她在金山是有名的“大好人”,與她交流可以發現,她喜歡說小故事、小細節和小感受。這與別人為服務社梳理出的為民服務“大事記”,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呼應。程國珍從一個個細小處做成了她和她的團隊的那些“大好事”。

      “取名”的故事

      程國珍今年60歲。50歲退休時,她就著手初創服務社。如今,服務社已運作十年。

      服務社起步時,程國珍為之取名“心啟航”。但不少人聽了,都認為是“新啟航”:退休之后重新投入新的事業,不正是“新啟航”嗎?

      但程國珍每次發覺別人“誤解”,都會認真解釋一次:服務社的名字是“心啟航”,心靈的“心”。這個心,包含了“五個心”:真心、愛心、耐心、開心和信心。程國珍的這“五個心”,并不是從運作服務社時才有的。退休前,她曾在金山區朱涇鎮黨員服務中心工作,經常接觸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告訴她,“身邊的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非常需要得到妥帖的貼身服務,而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離他們的訴求還存在縫隙,這種縫隙需要社會力量去填補。”

      “困難群體的困難各有不同,都是具體的。”程國珍說,她觀察到的“縫隙”,就存在于這些具體的困難中。政策是大類,群體可以歸類,但是個人和家庭的具體困難,卻難以“簡單地歸類”。

      程國珍舉了一個家庭的例子:從表格登記的情況來看,這家雖有重殘癱瘓人員,但也有健康的家庭成員,應該可以進行照顧。但設身處地了解后發現,健康家庭成員白天需要上班,這個時段家里只有一個生活無法自理的重殘患者,吃喝拉撒,怎么辦?這個問題,從表格到表格,沒法解決,只能靠服務社工作人員的上門服務來緩解。這就是“填補縫隙”。

      在程國珍看來,“五個心”之外,還有一個心,就是政府與困難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啟航的小船在‘連心橋’下穿行,才能沿著正確的航道,不偏航。”

      “多坐一會兒”的故事

      程國珍覺得“五個心”里最難做到的,是耐心和開心。

      對于耐心,程國珍愛用的詞是:多坐一會兒。每次有新任服務人員和志愿者加入服務社,程國珍和管理團隊都會給他們上培訓課,說一說“多坐一會兒”的故事。她說,到困難家庭里去,坐五分鐘,與坐十分鐘或半小時,感受是不一樣的。同理心,不是單靠熱情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靠耐心體會。

      耐心,首先要耐心傾聽。程國珍說,聽困難群眾說話,五分鐘之內,你聽到的大多是“我太難了”“這日子過不下去了”,這是因為他們一時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現狀,傳達自己的感受。只有你“多坐一會兒”,耐心傾聽,才能聽到困難群眾講出困難的具體細節和感受。

      她記得,金山張堰鎮有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剛開始只會說“眼睛瞎掉了,真是苦惱”。多坐了一會兒后,那位失明老人才吐出:她丈夫經常外出打工不在家,她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聽窗外麻雀的叫聲,才知道早晨到了;想知道什么時辰了,就只能摸摸門外木頭發熱的程度;想給遠在上海市區的兒子打個電話,知道號碼,也有電話機,卻不知道按哪個鍵。直到這時,服務人員才能感知到老人的“苦處”。于是,服務社為她送來盲人電話機和可報時手表,提供精準服務。

      程國珍對“耐心”的理解不止于此。她說,“多坐一會兒”,更主要的是體會困難家庭那種特有的氛圍,激活同理心和同情心,這都需要時間。她記得有一戶人家,丈夫癱瘓在床已25年,妻子既要在外干活,又要照顧丈夫,不得空閑,完全沒有生活的樂趣。周圍鄰居和服務社上門的服務人員都說,妻子脾氣不好,對人罵罵咧咧。程國珍“多坐了一會兒”,看到妻子悶著頭、顧頭不顧尾忙碌的情形,她感受到,妻子沒人交流,無處釋放生活壓力,不能對著臥病在床的老伴發作,只能對著別人用“罵罵咧咧”來排解。這是心理郁積的表現,需要心理疏導來打開“心窗”。

      程國珍感到,困難家庭成員的心理郁結,主要來自于一種無力感。有一位吳奶奶,身患多種老年病,尿失禁導致生理痛苦、心理失衡。吳奶奶和她的家屬,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程國珍和團隊的志愿者,卻可以靠“耐心”,冷靜地為他們想辦法、找對策。

      與吳奶奶結對的志愿者徐阿姨,經多方了解,得知同樣的病情,有人在市區的大醫院通過微創手術治療后,恢復良好。于是將相關醫療信息告知吳奶奶,安撫她的焦慮情緒,并聯系老人子女,主動幫助他們做了大量的術前準備工作。最后,吳奶奶順利進行了微創手術,術后恢復良好,老人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心情也日漸開朗。

      “一百與一百五十六”的故事

      程國珍的慈善理念,最終落實在“開心”上。因為她相信,心情舒暢,是心靈的陽光,只有陽光才能驅散黑暗。

      程國珍兩次說到了“一百與一百五十六”的故事。服務社推出的“實現100個微心愿”為群眾辦實事公益項目,一共收集到了156個“微心愿”,已全部實現。她說,我們不做“數字游戲”,絕不是“湊”滿一百就不做了。群眾實際有多少“微心愿”,只要合情合理、力所能及,就一定想辦法滿足。

      在程國珍看來,做公益、做慈善,只要一產生湊數字、搞形式的念頭,就把“開心”關在了門外,與困難群體的心靈通道也就阻塞不暢了。“微心愿”雖不是程國珍的獨創,但她的理解卻與眾不同。她說,微心愿的“微”,就是實在的“實”。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眼前身旁,力所能及地真心做一點“隨手公益”,以有余補不足,就是一種開心。看到別人笑,自己心里也收獲溫暖。心愿,應是“心的跳動”,而不是“數字和表格”。

      所以,點亮“微心愿”的前提是問需。問需要精準。服務社會下沉到服務對象家中,認真傾聽心聲,盡量滿足需求:一位老人需要眼鏡、一位殘疾人需要藍牙耳機、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想要玩具……都會列入“菜單”,在最短的時間內送上門。有的心愿比較特殊,一位老者想辦一場個人攝影展,服務社照樣接手,完成了這個“微心愿”。

      程國珍還在“微心愿”里,發現了善意和體貼。一位單臂殘疾的婦女,想要一臺脫水機,并在這個“微心愿”旁特別注明:不要洗衣機。面對程國珍的不解,那位婦女說:“我單手可以洗衣裳,但沒法擰干。所以我只要脫水機,如果是一臺完整的洗衣機,就浪費了。”

      接受了善意,又發出了善意。接受服務的人們,也在反饋善意中,拿出自己的真心和愛心,成為服務人員和志愿者,收獲了開心。程國珍相信,困難群體真正“打開心窗”的那一刻,應該是他們的心“暖起來”,身體“動起來”,能夠給別人出一點力、獻一點善心的時候。

      程國珍的服務社長年提倡“輕度殘疾者幫助重度殘疾者”“小老幫助老老”,還把重病重殘家庭里的家屬組織起來,成立了家屬委員會。這些家屬也成為志愿者,有機會走出家門,走進別的困難家庭,彼此相互溫暖。

      “有一位21歲就重癱在床的小伙子,曾整天痛苦地望著天花板發呆,如今在大家的鼓勵下,已經能夠坐上輪椅,開開心心地登臺表演節目,成為社區的文藝志愿者。那還有什么做不成的呢?”程國珍信心滿滿。(記者 李榮)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