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統計公報顯示,“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常住人口均出現負增長,就在人們紛紛詢問杭州等明星城市會不會成為“新寵”之際,阿里的裁員,再次將“人才流向”畫上了問號。
北上廣深“人才逆流”
經濟日報日前刊文表示,2022年末,北京、上海、廣州常住人口分別為2184.3萬人、2475.89萬人、1873.41萬人,分別比上年減少4.3萬人、13.54萬人、7.65萬人。
(資料圖片)
深圳常住人口為1766.18萬人,較2021年減少1.98萬人。這也是深圳建市以來首次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
近幾年,人口負增長一直是熱門話題,但被這片“陰霾”籠罩的,一直是北方部分城市,作為一線城市,人口同時出現負增長,還是不多見的。
此前有分析認為,廣州、深圳等城市人口流動量相對較大,之所以出現人口負增長主要還是受疫情、春節等多重因素影響,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兩地還是可以保持長期穩定增長趨勢的。
而北京上海常住人口的減少,更多人愿意歸結為“主動合理管控人口規模的結果”。而官方的解釋則更為客觀: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老齡化率升高的特征是人口減少的深層次原因。
而在這些因素之外,有一個關鍵因素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城市競爭力和生活成本。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暢想自己去了北上廣深可以如何大殺四方,過上年薪百萬的生活。但現實卻是,一線城市平均薪資僅在1萬/月-1.4萬/月之間浮動,而當地的生活成本,6元的“平價豆漿”已經說明了一切。
不得不說,經過了三年,很多人重新認識了“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這句話,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質量,“有命賺沒命花”成了很多城市中產最深切的擔憂,這種擔憂不僅養活了保健品廠家,而且也讓城市人口分布開始“重新洗牌”。
人才流向畫出“新地圖”
其實,過去幾年一線城市流出的人口,很多都流向了GDP較高的新興城市。
數據顯示,2022年,24個萬億元GDP城市中有17個實現常住人口正增長。有分析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近幾年,隨著城市競爭力的逐步加大和生活質量被重新評估,雖然萬億GDP之城仍然對部分年輕人有著一定吸引力,但是生活節奏相對較慢,生活質量更高的“冷門省會”逐漸成了年輕人就業安家的新選擇。
例如,沈陽獲批都市圈以來,提升經濟能級、空間能級、人才能級,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醫藥化工、食品及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等產業風生水起,教育、醫療、文旅資源優勢明顯,加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出各項人才吸引政策,這些都正在成為城市虹吸人才的“流量密碼”。
當前形勢下,在全國人口總量達峰、地區流動活躍等背景下,受城市治理理念、產業結構調整、生育觀念轉變、戶籍政策、生活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城市之間人口此降彼長的特征未來可能更趨明顯,而隨著城市信息、發展能級、人文環境日益透明化,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寶藏城市”也正在成為年輕人就業安家的新選擇。
可以說,在新的發展格局與經濟形勢下,人才流向正在逐步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急流勇退”,在更具生活質量的二線城市安家落戶,這種流向,也勢必畫出新的“人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