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輿情 > 正文
      加速推動材料產業實現根本性轉變
      來源:光明日報 2023-06-27 10:08:0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加速推動材料產業實現根本性轉變

      擁有6000余年歷史的玻璃,古老而又現代。進入21世紀,玻璃發展為新興領域的關鍵功能材料,廣泛應用于信息顯示、新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深海探測等,受到全球關注。

      玻璃的演變是材料創新的縮影。一代材料一代技術、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材料作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支撐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可以這么說,任何實體制造都是材料的系統集成,如我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就是由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制造或集成的400萬個以上的零部件構成。正是由于材料的先進性、支撐性、引導性特征,使其成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象征。

      我國是材料大國,已經形成了全球門類最全、規模第一的材料產業體系,產業產值從2010年的0.65萬億元快速增長到2022年的6.8萬億元。但不容樂觀的是,我國材料產業“大而不強”問題同樣突出。當前,國際經濟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改變,體系化提升我國材料產業的自立自強水平,是參與全球產業鏈優化與重構的重大課題,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

      實現材料自立自強,核心在于建成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世界材料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只有建成一批敢于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機制改革“深水區”的國家新型研發平臺,才能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涌現更多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才能在重大科技攻關中形成均勢制衡或顛覆性突破,才能加速推動我國材料產業實現從自主向自立、自強的根本性轉變。

      與此同時,我國材料領域發表論文數和申請專利數雖列世界第一,但材料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投入強度較西方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關鍵原因就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突出、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因此,實現材料自立自強需要培育應用導向的創新生態,堅持企業“出卷”,高校和科研機構“答卷”,國家戰略與市場價值“閱卷”,加速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再說人才,這是實現材料自立自強的基礎。交叉融合正成為材料科學的重要特征,也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要面向全球從各領域、多學科選拔青年人才,在實踐中培養一批充滿創新活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卓越工程師”。特別要創新用人機制,大膽采用“揭榜掛帥”等激勵機制,用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為我國材料自立自強厚植根基。

      (作者:彭壽,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責編:楊曦、陳鍵)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