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次演練中,空軍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官兵密切協同配合,成功將連旗插到“敵人”的陣地上。陳立春/攝
(資料圖片)
“上甘嶺上戰旗紅,抗美援朝立頭功……”仲夏時節,某野外訓練場上,伴著火紅的夕陽,空軍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的官兵剛剛結束某演練任務,官兵們高唱著連歌凱旋,那面印有“上甘嶺特功八連”7個大字的連旗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紅。
八連所在單位的官兵都說,一看隊伍的精氣神就知道是八連準沒錯,因為八連官兵身上流淌著英雄的血脈,那是上甘嶺戰火硝煙賦予這個紅軍連隊的精神特質。
崇尚英雄,人人爭當英雄
走進“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仿佛置身于血火交迸的時光隧道,八連先輩曾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場景,通過一件件歷史文物被復刻在了榮譽室里,這里也就成了官兵們最常去的地方。在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中,八連官兵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浴血奮戰43天,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創造了戰爭史上堅守防御作戰的奇跡,涌現出一級英雄柴云振、二級英雄龍世昌、特等功臣崔含弼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創造了“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英雄雖已遠去,但他們的精神早已成為不朽的豐碑。長期以來,八連始終把學英雄、贊英雄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常態化開展“學英雄、話使命、當先鋒”活動,每一名新兵來到八連,都會組織他們開展“尋找班里的英雄活動”,引導官兵感悟英雄精神,爭當英雄傳人。
第一次走進榮譽室內,對于主題雕塑上方“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10個金色大字,八班大學生士兵陳劉圓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特殊,直到他來到“抗美援朝展廳”。
在“抗美援朝展廳”英模譜中,一個個英雄事跡讓陳劉圓深受震撼:機槍手賴發均在人槍俱傷的情況下,積攢最后的體力,連人帶手雷撲到地堡上,與敵人同歸于盡;苗族戰士龍世昌在左腿齊膝炸斷的情況下,用胸膛死死頂住爆破筒,與地堡一起粉碎在火光中……在這里他也找到了班里的英雄——特等功臣崔含弼。八連接受反擊597.9高地任務后,為了縮短沖鋒距離,反擊前全連要通過1500米縱深的火力封鎖區,八班長崔含弼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毫不畏懼,以超人的勇敢和沉著,在封鎖區內往返20 余次,把全連官兵順利帶入坑道。直到此時陳劉圓才讀懂了“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的內涵,并暗自下定決心要像英雄一樣去沖鋒。
然而,現實卻給陳劉圓潑了一盆冷水。下連后的第一次體能考核就很不理想,成績公示欄上“陳劉圓”3個字后面跟著的是一連串刺眼的紅,一向要強的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后續的一段時間里,他變得萎靡不振,甚至開始逃避訓練。指導員田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安排他到榮譽室“面壁思過”。站在英模譜前,先輩們浴血拼殺的場景再次呈現在眼前。
“崔老班長連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我就這樣退縮了嗎?”革命先輩英勇沖鋒的事跡給了陳劉圓精神的洗禮,他告訴自己一定要為英雄爭光,絕不給英雄抹黑。
紅色的種子一旦在心底生根發芽,便可激發出無窮的力量。從那以后陳劉圓就跟變了個人似的,主動要求班長給自己制訂加練計劃,別人休息時他仍在揮汗如雨。經過一段時間苦練,他從同年兵的“吊車尾”逐步進階為“火車頭”。這位加入八連不久的大學生士兵,儼然褪去了稚氣,從他身上,戰友們仿佛看到了先輩沖鋒的樣子。
“連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不變的是流淌在官兵血脈中的英雄基因?!卑诉B指導員田肯介紹,一直以來,連隊緊扣兵之初、官之初等關鍵時刻,通過參觀榮譽室、組織入連儀式、開展“尋找班里的英雄”活動等方式,讓英雄精神在后來者身上傳承,連隊人人崇尚英雄、人人爭當英雄的氛圍異常濃厚。
我在哪里,八連的名片就在哪里
“太能扛了,八連的兵就是不一樣!”6月初,該部某預提指揮軍士集訓隊一場戰術考核正火熱進行,面對高溫酷暑、險難課目的極限考驗,八連中士梁增順發揚“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的精神,以出色表現贏得戰友稱贊。
考核結束后,梁增順輕輕地擦了擦胸口的“90001”榮譽編號,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每一個來到八連的官兵都會在入連儀式上獲得獨一無二的榮譽編號,它既是八連身份的象征,也是榮譽的象征,戴上它,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八連的一員。
前不久,梁增順代表八連參加預提指揮軍士集訓,看到許多從未接觸過的課目,有的同年兵面露難色,但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我是八連的兵,絕不給八連丟臉!”
反復的踩繩上訓練,他手上的繭皮被磨掉一層又一層,鮮血染紅了繩子;軍事地形學,他挑燈夜戰背記理論,把厚厚一摞教材翻得卷起了毛邊……拼盡全力地努力只為在集訓隊將八連的名片擦得更亮。
“因為八連這個身份,別人都是用一種挑剔的眼光在審視你,這種無形的壓力和監督能給自己無窮的動力?!?梁增順說,自己代表的是八連,就必須拿出八連的標準。
一次考核中,梁增順不慎摔倒磕破了膝蓋,褲腿被鮮血染紅了一片,可他毫不退縮繼續沖鋒,最終取得總評第一的好成績。在跟其他戰友分享體會時他堅定地說:“革命先輩連死都不怕,我流這點血又算得了什么,作為八連的一員,字典里就沒有‘退縮’這兩個字?!?/p>
71年前的上甘嶺一戰,在不足3.7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面對每秒落彈6發的火力密度,八連先輩不怕犧牲、前仆后繼,連隊3次打光、3次重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的連魂,成為一代代八連官兵的精神坐標。
今年年初,上級組織群眾性大比武。在“超級戰士”項目中,一班副班長張文斌代表八連出戰,在最后的武裝15公里越野中,身邊不斷有參賽戰友被淘汰,身體嚴重透支的他心中不停默念:“我是八連的兵,絕對不能倒下!”他拼盡最后一絲力氣沖過終點,兩腿一軟直接倒在了地上,以絕對優勢斬獲“超級戰士”稱號。張文斌醒來后的第一句話就是:“連長,我拿第一了沒?”
在這場比武中,八連官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內涵。中士張文森為了提升據槍穩定性,在槍管上放彈殼,掉一次加練10分鐘,憑借這股韌勁,最終一舉斬獲“輕機槍戰斗小組”項目桂冠;下士任鑫強忍左膝蓋受傷帶來的疼痛,以驚人毅力實現逆襲,取得“尖兵班比武”項目第一名……
“特功八連”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標簽,一旦“貼”上,官兵們就慢慢被塑造成了相同的樣子——百折不撓,不可戰勝。每一名八連官兵都在用沖鋒的姿態踐行著八連的連魂,正如八連官兵所說:“我在哪里,八連就在哪里,我是什么樣子,八連就是什么樣子。”
瞄準打贏,做尖刀上的刀尖
盛夏,某訓練場上鐵甲轟鳴,硝煙四起,八連一場陣地攻防演練考核激戰正酣,面對復雜特情,官兵們密切協同配合,最終將勝利戰旗插在“敵”陣地上。
“戰斗精神頑強,戰術運用得當!”面對考核組的肯定,連長向東總算松了一口氣,因為對于八連來說,訓練場上的每一次勝利都是對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前不久,八連整建制奔赴某陌生地域開展實戰化訓練,按照上級“入駐既開打”的要求,部隊剛到駐訓地就組織實彈戰術考核,然而由于訓練環境不適應,戰術運用不夠準確,考核成績并不理想。
“其他單位考得也不怎么樣,我們連隊還算可以了,畢竟這樣的地形大家都還沒適應過來?!笨己藱z討反思會上,個別官兵看到排名靠前的成績有些沾沾自喜,可向東卻眉頭緊皺,因為他深知如果不能解決訓練場上的不適應,戰場上必定吃大虧。
“環境變了,條件變了,戰術運用也必須應變而變。”連隊黨支部一班人感到,只有適應各種不同作戰環境,才能鍛造出真正的尖刀利刃。大家集智攻關,針對所在地域特點設置訓練課題,不斷探索新的戰法打法,采集整理該地域的各項作戰數據,逐個難題進行破解,訓練場上的不適應很快得到解決。
訓練無小事,時刻盯著訓練難題集智攻關是八連的優良傳統,也是連隊戰斗力建設一直挺立潮頭浪尖的制勝密碼所在。在上甘嶺戰役堅守坑道作戰期間,為了最大程度地消滅敵人,八連官兵在坑道臨時黨支部領導下,積極展開火線政治攻勢和小部隊出擊方案,提出誘敵暴露、“點名”殲敵等多種戰術手段,有效地消滅了敵有生力量。
時代在變,任務在變,但八連官兵瞄準打贏、攻堅克難的沖鋒姿態始終未變。近年來,八連立足空降機步連的使命任務,先后上高原、入草原、赴海灘、戰丘陵,讓部隊在不同地域地形、不同戰術背景下開展實戰化訓練,探索解決制約戰斗力建設的難題,全域作戰能力得到穩步提升。
特別是在新一輪的改革浪潮中,面對指揮關系、體制編制、使命任務帶來的變化,作為首批空降機步連,戰斗力建設何去何從?這個大大的問號亟須八連黨支部一班人拉直。
“上甘嶺戰役中,我們連隊沒有丟失一個陣地,也沒有打過一場敗仗,如今面對改革強軍的大考,必須迎難而上,打贏新時代的‘上甘嶺’戰役?!敝瘯?,黨支部一班人形成廣泛共識。
他們瞄準新的使命任務,將理論探索與訓練實踐、裝備運用等多方面結合起來,按照空降作戰進程,以連貫作業、帶敵情背景的方式展開專攻精練,把多個行動“融”在一起訓,進一步夯實部隊訓練基礎。同時,結合聯演聯訓任務,積極融入聯合作戰體系,不斷探索多軍兵種聯合作戰戰法手段,錘煉部隊聯合制勝能力。
去年秋天,向東帶領八連官兵參加某聯合演習,官兵們搭乘大型運輸機遠程機動千余公里,面對陌生地域、陌生“敵情”以及“三無”條件下集群傘降,官兵們如一把尖刀從天而降,直插“敵”心臟,圓滿完成了演習任務,空降機械化作戰優勢得到充分彰顯。
夏澎 成傳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