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來形容三個人的特點:張遼勇武機智,張飛勇而有謀,張郃機巧靈變。
【資料圖】
1、論武功
張遼、張飛、張郃三人都是武將,武將最在乎的就是武力如何,這里的武力不是單純指個人武力,還包括帶兵打仗的能力。
先說個人武力,張遼以勇武著稱,他是馬邑之謀發起人聶壹的后人,常年生活在漢朝與匈奴的交界地帶,生活習性難免染上匈奴人的作風,張遼因為勇武過人而被被并州刺史丁原看中,從此踏上成名之路。
張遼被丁原派到京城協助何進 ,何進被殺時,張遼在外地招募士兵,回來后董卓主政,董卓被殺后,張遼跟隨同是丁原原手下的呂布,呂布被殺后,張遼投靠曹操,曹操帶兵有一個原則,就是論功行賞,張遼能夠成為魏朝的前將軍,靠的就是軍功。
張遼
軍功與個人武力有很大的關系,真實歷史上的冷兵器時代,打仗除了拼陣法之外,就是靠個人武力,張遼的武力在五子良將中居首,最能證明張遼勇武過人的例子有3個,一是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斬殺蹋頓,二是勇闖天柱山斬殺陳蘭梅成,三是合肥之戰800破十萬。
白狼山之戰,張遼既是指揮者,又親自上戰場作戰,而且還是一場以少勝多的騎兵大會戰,烏桓是游牧民族,善于騎射,人數又是曹軍的數十倍,張遼勇而不懼,趁對方陣勢未穩之前發動騎兵突襲,以武力沖鋒打亂烏桓的陣勢,然后靠個人武力打敗對方,并在戰場上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這是很大的戰功。
作為一名武將,能夠以快速突襲擊敗對手,靠的就是勇武,不對自身勇武自信,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戰法,曹操能夠把戰場臨時指揮權交給張遼,看中的就是張遼的能力,這一戰張遼的個人武力發揮的一半的作用。
張遼文武雙全
天柱山之戰則是張遼勇武的另一個體現,這雖然是一場規模不大的平叛戰,但是張遼取勝靠的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敵人占據了險要的地形固守,張遼認為只有勇者可以前進,于是率領士兵硬闖險要的地勢,最終斬殺了敵人,這就是個人勇武。
張遼名聲最大的就是合肥之戰以800人大破孫權十萬大軍,這一戰與白狼山之戰類似,都是趁別人陣勢未穩之前,發動突襲,打掉敵人的軍心,然后擊敗敵人,此戰張遼率領800人闖入孫權的中軍大帳,盡管張遼被團團包圍,但是他完全憑借個人武力沖出重圍。
此戰張遼親手斬殺兩員將領,數十名士兵,兩進兩出,視孫權中軍大帳如無人之地,這一戰打出了張遼的名聲,更是成為孫權一生的陰影,張遼合肥之戰威震江東,名聲顯赫,這同樣是張遼的勇武。
比起張遼來,同為五子良將的張郃顯然不能比,五子良將鍵在時,張郃一直就是個配角,他擔任過張遼、夏侯淵、曹真、司馬懿的副將,終其一生,只有在漢中之戰時夏侯淵戰死,臨時代理過主將,其余時間均沒有當過主將。
張郃
張郃最早是冀州牧韓馥的部將,后成為袁紹的部將,在官渡之戰后投靠曹操,成為曹營的中層將領,張郃打仗幾乎沒有靠過勇武硬打硬沖的,全部都是靠強大的實力與機緣巧變,張郃更像是一員儒將,很少有突出的個人武力。
張郃一生最有名的戰役應該是街亭之戰了,他利用馬謖在山上扎營的特點,包圍并切斷了馬謖的水源,馬謖及手下軍隊不戰自潰,因街亭戰敗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敗,張郃顯然是有功勞的,他的作戰經驗很豐富,但并沒有個人勇武的描述。
至于張飛個人武力應該是三人最高的了,張飛被稱為萬人敵,這個稱呼在史書中不會輕易評價某人,除非是出類拔萃的將領,從秦末到東漢末年,被稱為萬人敵的只有三個人,分別是項羽、關羽和張飛,張飛排第三。
關于張飛具體的戰績,很多都失傳了,張飛一生最有名的戰役應該是兩場,一是長坂坡之戰阻斷曹軍追擊,二是宕渠之戰大敗張郃,這兩戰既有謀略的原因,也有個人勇武的原因。
張飛
長坂坡之戰,曹營諸將都不敢上前挑戰張飛,張飛僅僅率領二十余騎兵,立在河邊拆毀橋梁阻斷敵人追擊,并且大喊:我就是張益德,誰來決一死戰!這種陣勢一看就是拼命三郎的架勢,靠的就是強大的個人武力。
《三國志 張飛傳》: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不要以為張飛有勇無謀,事實上張飛有勇有謀,最好的證明就是宕渠之戰大敗張郃,宕渠地形險要復雜,張飛與張郃處于同樣的處境,但是張飛很快就想了辦法,他率軍從其他小道突襲張郃,張郃被打得全軍覆沒。
張飛與張郃的對戰以張飛的完勝結束,明顯張郃不如張飛,同樣的道理,張郃也不如張遼,所以在個人勇武方面,張飛最強,張遼次之,張郃最差。
張飛據水斷橋
2、論謀略
張遼和張飛都算是有勇有謀的將領,張郃的謀略在史書上看不出來,只知道張郃善于應變,張遼的謀略多次有過體現,他最擅長的就是趁敵人立足未穩,突襲對方,往往能夠取得成功,比如白狼山之戰和合肥之戰。
相對來說,張飛的謀略反而是最強的,比如長坂坡之戰,張飛率領20多個騎兵據水斷橋,導致曹軍不敢追擊,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張飛毀壞了橋梁,敵人無法過河;二是張飛勇武,能夠趁敵人渡河時發動攻擊。
宕渠之戰張飛大敗張郃用的就是謀略,他利用地形的險要,分散部隊突襲張郃,打得張郃全軍覆沒,同樣的地形,張飛利用起來就強于張郃。在漢中之戰時,張飛做出要截斷曹洪后方的樣子,企圖逼退曹洪,但他的計謀被曹休識破。
所以在謀略方面,張飛最強,張遼次之,張郃最差。
張飛有謀略
3、論戰績
論戰績,一般來說是張遼最強,因為他跟隨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算是正統朝廷,其他的都是反政府武裝,包括劉備、孫權等人,張飛的很多事跡不被史書所記載,舉個例子,郭嘉評價張飛是萬人敵,但郭嘉病逝于207年底,張飛的事跡在史書上找不到207年之前的記載,明顯就是沒有被記載。
張遼的戰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官渡之戰中張遼與關羽并肩作戰大破顏良、收復山東半島、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合肥之戰大敗孫權、天柱山之戰斬陳蘭梅成。
張飛的戰績包括:長坂坡之戰阻曹軍追擊、入川之戰收復嚴顏、宕渠之戰大敗張郃。
張郃的主要戰績就是街亭之戰大敗馬謖,除此之外,沒有特別耀眼的戰績,大多是跟隨主將從征之功。
所以在戰績方面,張遼最強,張飛次之,張郃最差。
張遼戰績顯赫
4、論評價
曹操評價張遼“武力既弘,計略周備”為,也就是文武雙全的意思,曹丕評價張遼”此亦古之召虎也“,召虎是西周時期的著名武將,陳壽評價張遼是良將,孫權評價張遼”雖病,不可當也“,也就是張遼雖然生病了,仍然不可抵擋。
郭嘉評價張飛”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劉曄評價張飛”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周瑜評價張飛”熊虎之將“,陳壽評價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陳壽評價張郃”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意思是善于應變,陳群評價張郃”郃誠良將,國所依也“,意思是張郃是良將,是國家的依靠。曹操則把張郃的投靠比喻成土微子離開商朝和韓信投靠漢朝。
張郃善于應變
從當世之人的評價來看,張飛的評價最高,萬人敵就是一個最偉大的評價,從秦朝到東漢末年四五年的時間中,萬人敵只有三個人,分別是項羽、關羽和張飛,張飛稱得上是東漢末年除關羽之外的最強武將了,他的評價也超過了張遼和張郃。
綜合比較下來,張飛最強,張遼次之,張郃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