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輿情 > 正文
      慢讀丨王炸村、洗腳水村、什么東村……海南這些村名夠獨特!
      來源:騰訊網 2023-08-07 01:29:48

      在海南

      有的村莊靠山而建,即以山命名

      有的村莊靠水而建,則以水命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還有一些奇葩、獨特的村名

      似乎是劍走偏鋒、無中生有

      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些地名的由來,同樣有跡可循

      追溯村名淵源

      可見村莊深藏的故事

      可見村名深藏的內涵

      1

      霸氣的地名:

      皇帝村、王炸村

      皇帝村,位于儋州市海頭鎮東南角,這是一個背靠山丘、前有水田的小村莊。說到皇帝村的得名,不得不提海南歷史上的“符南蛇起義”。明代王佐《平黎記》中有記載:“弘治十四年夏,儋州七方峒黎符南蛇倡亂,環海州縣峒黎皆應之。攻儋州、臨高、昌化縣,陷感恩縣,抗拒官軍,恣行劫掠,撼動海外三千里地。”

      符南蛇起義發生于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曾經轟動一時,這在海南諸多古籍志書中都有記載,而起義的地點七方峒,就在今天的皇帝村一帶。符南蛇,又名符蚺,明代海南黎族起義領袖。

      符南蛇起義影響巨大,北上進攻臨高,南下進攻昌化、感恩,傳說他手下有多達十萬的兵馬。符南蛇起義以失敗告終,明萬歷《儋州志》有載:“長兵爭前,勁弓齊發。南蛇中箭敗走,赴水死。別將隔水得其頭,即日來獻。是日,中軍進據七方,擒賊妻孥,焚其廬,沼其宮。”

      符南蛇死后,對當地的影響還久久存留,而由于村子出過“土皇帝”,后人便給村子取名為“皇帝村”,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在進入皇帝村的路口,仍可看到“符南蛇故居”的石牌。

      在海南,還有兩處以“皇帝”命名的地名,一處是儋州南豐鎮皇帝殿嶺,另有一處是位于昌江王下鄉的皇帝洞。皇帝殿嶺的得名與皇帝村有些相似,相傳嶺上有土皇帝居住,還留下石桌、石凳,人們口口相傳,此山終得此名。皇帝洞的命名則不同,因洞穴中有一石像酷似皇帝,因此后人取名為“皇帝洞”。

      “皇帝村”之名頗具霸氣,在昌江十月田鎮,也有一個名字非常霸氣的村莊,那就是“王炸村”。王炸村村民最初的落腳地,是相隔不遠的十月田鎮十月田村,1912年,十月田村暴發瘟疫,部分村民被迫遷走另立新村,這一個新村就是王炸村。

      為什么取名“王炸”?雖頗為霸氣,但此“王炸”并非撲克牌斗地主游戲中牌型最大的“炸”,村名來自一種樹的音譯。《昌江縣志》有云:“因該村長著茂盛的厚皮樹,故名,黎話漢字譯音。該村幾經遷移后,現分成兩個自然村,分別是王炸村和王炸新村。”

      2

      奇特的地名:

      洗腳水村、什么東村

      洗腳水,一般指洗腳之后的水,如果用作村名,就顯得非常奇特。儋州市就有一個“洗腳水村”,村子位于那大鎮北郊。村子的得名,因村前過去有一條小溪,水不深,恰好到腳跟,村民路過踏入小溪,就如同洗腳。村子因此被稱為洗腳水村。

      洗腳水村不大,僅幾十戶人家,村外有大片的田地,20世紀60年代末,這里的田地曾作為培養優良水稻的“良種場”,久而久之,村子又得名“良種場”。不過,到了20世紀80年代,水稻良種場已不存在,村民終用回原名“洗腳水村”,且沿用至今。

      保亭保城鎮有一村莊名曰“什么東村”,見到村口的村牌,恐怕很多人都覺得好奇——“什么東”?而且大多數人都可能會讀錯村名。在這里,“什”并不讀作“shén”,而是讀成“zá”。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城南社區什么東村。沙曉峰 攝

      “什么東”是當地黎語的音譯,“什”指的是水田,“么”指的是“換”,“東”指的是“鑼”,村名直譯是“以水田換鑼”,大意是“通過敲鑼來保護水田”。

      “什么東”來源于古老的生活方式,當地人在遇到洪水、火災等緊急情況需要保護水田時,則敲鑼來傳遞信息,這種生活方式深深印刻在村民的腦海當中,以至于最終成為村子的名字。

      3

      非凡的地名:

      天堂村、上通天村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出任儋州知州的韓祐有詩:“北郊春秾蜂蝶飛,盈眸嬌艷斗芳菲。迎人含笑花生趣,對客忘憂草息機。閑覓榮華穿竹徑,肯因富貴擾柴扉。偶懷上苑增歸思,猶是天香復染衣。”

      這一首題為《天堂春色》的詩,為“儋州舊八景”詩之一,所描繪的正是天堂村的景色。天堂村邊有天堂塘,民國《儋縣志》有載:“天堂塘,距縣北十二里,舊志八景之一,塘之周圍,四時草皆碧色,而于春尤佳, ‘天堂春色’取此義也。年來,塘坎可以種稻,惟塘之有水處,多種蕹菜,每年天堂村獲菜之利不少。”

      儋州中和鎮天堂村村口標志石。曾春丹 攝

      “天堂”之名在明代萬歷《儋州志》中多次出現,“天堂春色”早在當時就成為“儋州八景”之一。村莊景色宜人,似人間天堂,因而得名“天堂村”。遺憾的是,民國時“天堂春色”美景已被損壞,民國《儋縣志》記載村民在天堂塘“種菜、種蕹菜”,風景已不如昔。舊日風景已經不再,唯有村名保留了下來。

      與儋州天堂村相似,陵水英州鎮也有一個天堂村。村子原名“望天堂村”,坐落在海灣邊上,村里村外風景優美,故取了“天堂”之名。1952年,村子正式改稱“天堂村”,沿用至今。

      古人有詩句云:“荊山一何高,上與天門通。”上可通天,下可入地,乍一聽頗為神奇,東方市新龍鎮就有一村名曰“上通天村”。上通天村原名“通天村”,當然這里的村民并沒有通天的本事,也并非走進村子里就可以通天,村子的得名,只因村邊有一條名叫“通天”的河流。

      東方市新龍鎮上通天村的古樹。周吉蘭 攝

      通天村建村于明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民國《感恩縣志》有記載:“通天村,離城三十五里。”“符希曾,北鄉通天村人,授福建南平知縣。”

      符希曾為通天村人,在明代萬歷辛卯年(1591年)出任福建省南平知縣,他為官清廉,深得老百姓擁戴,民國《南平縣志》對此有記載。符希曾告老返鄉后,隱居于通天村,常出面排解鄰里鄉村之間發生的民事糾紛,很受尊重。

      1946年,通天村一分為二,一部分村民遷出另組新村,因新村位于通天村的下方,因此取名為“下通天村”,而原來的通天村,后來也對應改名為“上通天村”。

      村名是村落的歷史記憶,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村名往往承載了與眾不同的故事,有豐富又深刻的含義。解讀村名,有時就是解讀一個村莊的歷史,解讀一個村莊的春秋。

      原標題:

      奇葩地名藏春秋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特約撰稿:楊樹

      值班主任:李國棟

      值班總監:袁鋒

      內容審核:陳詠棋

      責任編輯:陳楚寧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